返回目錄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相撲的起源及歷史   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 English version   

自從有人類歷史以來,相撲的雛型徒手搏擊已在世界各地舉行。但若要追溯日本相撲的起源,可在五、六世紀時的陶佣、泥人的造型窺探一二。甚至可推測在那時已有一些類似相撲的競技曾在日本各地舉行。直至八世紀的相撲才與一千二百年後現今的相撲模式相近。

在八世紀後,相撲逐成了宮廷儀式的一種,亦成為栽培武士的方法之一,儀式隨着時代不斷演進。於十六世紀的江戶時代,相撲已受到熱烈歡迎,由於得到當時的將軍、大地主的大力支持,不少力士出現繼而產生職業力士以及公開的相撲賽。

相撲的模式在歷史中不斷發展,如築土俵、撤鹽及入土俵儀式、設立「行司」及獎賞制,逐漸演變成現在的相撲賽事體制。運動相撲最初發展於日本本土小學、中學及大學,已經有一段非常長的時間。終於,在1991日本相撲組織發起具備世界規模的活動,創辦世界相撲總會及舉行第一屆世界相撲賽。同年香港相撲協會亦相繼創辦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甚麼是相撲?

相撲是日本的國粹,歷史源溯約一千二百年前。最初時是在天皇宮廷內舉行的一種競技,得勝者被封為真正的力士。從前這種活動極受到擁有權勢的上流社會所喜愛。時至今日,相撲仍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競技活動中少見的力的表現,而動作卻又充滿美感。經過歲月的洗禮,這些動作已被視為一種仿如宗教儀式般的"風格"或"行為"。

服飾方面,相撲選手只會穿上相撲帶"Mawashi"。而後期發展的新相撲(即女子相撲)中,女子相撲選手需要先穿上黑色的緊身背心、單車褲及相撲帶"Mawashi"。

相撲的競技場又名「土俵」,「土俵」的底部由相等於四輛十噸貨車的容量之泥土建成,而「土俵」的表面則蓋上相等於一輛十噸貨車的容量的泥土建成。土俵直徑大約445厘米,其中央有兩條相隔70厘米的分界線。土俵旁邊放了一些水和鹽。

比賽進行前,當兩位相撲選手進入「土俵」後,他們要蹲下做一個傳統禮儀—塵淨水(chiri-chozu)。當兩位選手完成麈淨水禮儀後,待「行司」的指示,把緊握着拳的雙手放在分界線前,準備一場激烈的相撲比賽。